2014/5/26

創業--不要輕易地放棄創意








為甚麼討論創意發想?


因為創業是把想法妥善規劃之後附諸行動並確實執行。
歐吉尚其實不愛寫文章但是為了練習說故事只好卯起來認真寫。二來創業有絕對的失敗,但沒有永遠的成功因此可以把它當成創業不斷嘗試失敗的紀錄。


提筆當下依照行政院主計總處/勞動部公佈的國際勞動統計資料台灣年均失業率4.18%(超過47萬人), 台灣、香港、日本、南韓與新加坡平均年均失業率約3.5%, 消失的四小龍總失業人口則近150萬人(含日本則超過430萬人), 除了法國上升破表其餘各國皆呈減緩趨勢而光是表列的十個國家總失業人口就超過2,500萬人。

    失業率(%) = 失業者/勞動力 = 失業者/(失業者+就業者)

心想若能提供ㄧ些方案以滿足這群失業者或是解決他們的問題(Value Proposition), 將這2,500萬人妥善分類(區域、人種、外觀、性別、年齡、學歷、職能等), 不就是我們的Key Customer了嗎?! 像是ㄧ種多邊平台。





心想若能讓他們有收入他們的關注力就值錢了(巨量觀注力)! 事實上失業者只是暫時失去了舞台他們大部分都仍擁有技能或是可被訓練的。

比如說設立粉絲雲(註冊會員送點數並媒合部落客評論、報告、讚聲、媒合廣告商等)、問卷雲(媒合MBA畢業生、研究機構、民調/市調機構、人道生物醫療/行為分析等以生產點數)、職能媒合雲(各領域的外包團RNA建構生命元件蛋白一樣可以迅速組織成一家任務導向的公司以增值點數)等。有收入的「巨量觀注力」可以發展成多邊多平台模式。






什麼「異想天開」、「癡人說夢」、「不可能」、「無聊」
這是我最常聽到的反應也因此還不到天馬行空的創意發想討論就已經結束了更遑論更具體一點的BP發想、環境分析、SWOT、藍海策略


我希望能得到的回應是「要怎麼做」、「可以先怎樣」之類的。 雖然知道大家比較關注或比較喜愛的議題但歐吉尚的Tone通常都不在大家Homonic上。


其實上述的三種商業模式都有人做。儘管創意的發想初衷大家有各自的如意算盤但神奇的是連獲利模式都跟我想的一樣例如國內有CyberPanelmySurvey聲活網國外有Paid Online Survey等很多! (這些令人不屑的點子人家竟然都還Run得不錯!)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2013年初曾經跟同事聊到能不能做一個放在窗邊做「全屋Noise Cancellation這樣子就不用花大錢裝昂貴的氣密窗了!


跟預期的一樣, 90%的人直接說不可能(還好還有同事說可以用iPhone寫個程式看看), 整個討論直接結束。但是不到一個月後在地球的另一邊同樣的想法得到了Dyson發明獎它被稱做「Sono: Window-Mounted Noise Silencer」。





儘管這個裝置只是個發想離實用性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可以先用在汽車上)。基於同樣的想法我們的差別在於他們願意去想、去Try, 並且去執行。




先忍住不要抹煞創意!

相信不只有我這麼說「創意」在發想階段最想避開的就是那些工作多年自以為相當專精或自認為在該領域是權威的傢伙了!

因為常常你提出一個「想要改善」某種「大家習以為常」的想法這種人通常會不加思索在第一時間馬上跳出來反駁你「根據我多年經驗你這點子行不通的!」、「拜託這件事你根本就外行!」、「你想讓我們失業嗎?劈哩叭啦一堆。 就是不願意放下身段學習新的東西、不知道有跨領域學習這件事情,或是自以為什麼事都能瞭若指掌。

反過來說在創意發想階段我最喜歡跟該領域外的人聊天了他們往往能帶給我ㄧ些驚奇且無限的想像空間。跨領域知識的討論與運用常常能激盪出許多創意的火花!






一些很厲害的創意可能小由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娛樂與消費大至改善群眾生活、公共環境與生態。





巴西聖保羅/兩個愛手繪塗鴉青年VJSuave的實境移動投影






由公益組織Misereor所發起的讓人想不捐錢都難的吸金裝置藝術「Power of a Coin!






由公益組織 "Water is Life" 所出版可以拯救數百萬人的性命的「生命之書!




我常常在想包括我歐吉尚在內當一堆老人走上台前跟年輕人大談創意(或創新), ...
那些創意(或創新)將都不管用了!?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那些Geek (科學怪咖們)腦袋到底在想什麼未來是甚麼絕對不會是「創新」
...

難道是返璞歸真嗎?





一個13歲的孩子在TED台上侃侃而談對大人們演說「教育」。
儘管態度看起來蠻人討厭的但大人物們你們何時可以被邀請上TED演講呢?